专属桂林的老味道,香软糯让你重拾旧时光!



说起桂林有什么好吃的,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想起桂林米粉。其实,桂林也有甜香软糯,比如桂林特色马蹄糕,比如桂林独特的粑粑文化。

桂林粑粑文化


在桂林,粑粑是一种重要的节庆美食,种类多达数十种。在小编的儿时记忆中,每逢重要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或婚嫁等节庆喜事,许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都会做上那么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糯米粑粑以示庆贺,抑或是送亲访友。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跟着奶奶去吃满月酒,在送上贺礼和红包之后,都会接到主人家送上的一碗大肚粑粑,因为习俗由来已久,所以满月酒在我们那里还有一个不正式的名字叫粑粑酒。

一个个又大又白的大肚粑粑挤在碗中,一戳散着芝麻浓香的糖汁就流出来了,那甜香跟主人家办喜事一样开心。还有清明时节的艾叶粑,那黏糊糊却略有口感的粑粑,应该是许多桂林人童年记忆里特别重要的部分。

虽然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各种粑粑已经不用等到节庆的时候,但是老一辈的人还是会在节庆的时候做上几十个应时的粑粑,这些粑粑会不时的出现在桂林人的餐桌上,味觉复苏的同时总是能勾起人对过去的一些遐想。



汤圆粑粑


在记忆中,小时候吃的汤圆粑粑多是没有馅的,那时候还没有各大品牌速冻汤圆的广告轰炸,过节的时候吃的汤圆粑粑都是妈妈或奶奶亲手做的。泡好的糯米打成粉,用重物压着滤去多余的水分,然后和成柔韧的米团,之后就将米团一块块的掰下来揉成大小均匀的圆球,然后煮一锅姜糖水,把米团丢到糖水中煮熟,有时候兴起也会加一些甜酒进去做成甜酒汤圆。



小时候觉得没有馅的汤圆太无聊,总会央求妈妈做一些包了馅的汤圆,吃一口全是芝麻糖汁,甜到齁,似乎才能满足小孩子嗜甜的舌头。殊不知,只用米团做成的粑粑,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成熟味道。家里必须有和米团的能手,才能做出劲道又爽滑的汤圆。经过糖水的煮制,汤圆的表面浸润了糖分,里面却还是保留了糯米原本的味道,那种原生态的糯而有嚼劲的口感是如今机械生产的速冻汤圆所不能比拟的。



艾叶粑粑


清明时吃艾叶粑也是桂林由来已久的习俗,清明艾草是一年中最好的,也是最香嫩的,这时候做的艾叶粑最好吃。



在艾叶粑中包入炒香的芝麻花生拌入砂糖是最经典的做法,在下面垫上柚子叶,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摆放在蒸笼里蒸熟,这几样食材相互交织融合,让艾叶粑有了丰富的味道层次。



氤氲的水汽中,艾草那略带苦味的清香弥漫开来,沁人心脾。蒸出的艾糍粑个个全身墨绿如玉,玲珑剔透,摆在盘中,像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看着都让人赏心悦目。忍不住趁热一口咬去,只觉糯软滑润,里面的砂糖遇热气和水份化成剔透的糖浆,一口咬下去,糖水从里面喷涌而出,花生芝麻异常酥脆,艾叶的清香在舌尖释放,先是微苦,然后是十分爽口的甜,吃过以后齿颊留香,仿佛苦尽甘来,意韵深长。



蕉叶粑粑


对于北方人来说,芭蕉叶是极少见的。但在桂林,这种阔叶植物在山林间却比比皆是。桂林的鬼节素来有吃鸭子、做蕉叶粑粑的习俗,蕉叶粑是用芭蕉叶包裹糯米粉团做成的糍粑,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既有蕉叶的清香,又有糯米的细腻。



芭蕉叶不同于艾叶,坚硬且叶脉分明,不易捣碎,只能作为糍粑的“外衣”包在外边。糯米粑粑的外边包上一层芭蕉叶,水分不易挥发,可以长时间保持松软,便于携带。据传,蕉叶粑是古代壮乡男子出远门必带的食物,一个个清香的蕉叶粑,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制作蕉叶粑时,须选用大小合适、较为柔软的芭蕉叶。将芭蕉叶光滑的一面朝上铺在桌上,用手沾油,在蕉叶上均匀地涂抹,这是极为重要的步骤,没有涂油或油少的蕉叶糍,蒸熟后糯米会粘在芭蕉叶上,不能够完整地剥离开来,容易弄得满手黏糊,吃相也颇为狼狈。



将包好馅的糯米团放在大小合适的芭蕉叶中心,然后从四周包起来,稍用力按压,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蕉叶粑就做好了。下锅蒸熟后,蕉叶的清香渗入糯米中,却并不影响糯米洁白光滑的色泽。待冷却后将叶子摘掉,煎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



白糍粑


小时候,每当邻里开始打白糍粑,我就知道要过年了。打糍粑的传统习俗在桂林已有上千年历史,每到年底,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舂糍粑迎新年,寓意吉祥如意,佳节团圆,五谷丰登。圆圆的糍粑不光是一种美食美味,对于许许多多远在他乡桂林游子来说更是一种家的味道。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一人一根木槌,对立站着。开始,两人握住木槌使暗劲将石臼里的米饭捱烂。然后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打的过程要趁热打粑,越快越好,如时间久了,米饭冷了不仅难以打烂,而且手捏糍粑时也捏不动。同时,打糍粑还得有技巧,要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影响糍粑的口感。还有,打糍粑时要有眼色,把握好节奏,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臼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都会打糍粑的。



一场糍粑舂下来,舂糍粑者往往气喘如牛,手臂酸痛,虎口发麻。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打砸后,将打烂的糯米从石臼里抠出来,二人将木槌架起来,合力往上一拉。岀糍粑的人准备好簸箕,撒上面粉或米粉,用力扯下已经打好的糯米团,然后再将其拧成大小均匀的小坨坨,其他人负责捏揉。捏糍粑当然也有技术,熟练的但见两手翻动,右手指配合左手大拇指和食指,转着捏动一会,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圆形糯米糍粑即刻成形。



油茶店里的白糍粑小点是吃油茶的经典搭配,一块块煎得金黄焦脆,细细闻起来有那种大米膨化的香气,吃起来又香脆又软糯,沾点黄糖,真的超级好吃。



水糍粑


没有馅的糯米粑粑叫白糍粑,有馅的就是水糍粑了。桂林人常吃的水糍粑有两种,一种是裹豆粉的,一种是不裹的,馅里面通常是豆蓉、莲蓉、芝麻桂花糖等,口感细腻柔韧,出笼时趁热气腾腾的时候裹上点熟豆粉,口感更是细滑沁甜。



高粱粑粑


桂林的高粱粑粑多见于街边小吃摊位,没有特定做高粱粑粑的节日。秋收的时候把高粱打下来,高粱杆就可以做成扫把,用起来非常顺手。香煎高粱粑粑,有没有怀念小时候外婆做的香糯可口的高粱粑粑?糯糯的带点颗粒质感的口感,香甜还带着清香,想想就流口水。



萝卜粑


又有很多桂林人把它叫做萝卜糕,其实也是用糯米做的。把萝卜擦成丝,跟米浆混合上蒸笼蒸制而成。萝卜糕最好是见着吃,蒸熟以后放置一夜,等到糕质紧实再切片下锅煎,煎香之后超好吃。口感很扎实,一口咬下去,香糯软绵,满口都是萝卜的清香。



狗舌粑


在瑶家,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之一就是“狗舌粑”,其形状扁平而长有如狗舌而得名。狗舌粑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黄片糖、芝麻、花生等。做时,先把糯米碾成细粉,然后和糖揉搓成团,颜色变成浅巧克力色,再一个个加入馅料做成狗舌样,最后用竹叶包好,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食用。



在瑶乡,每逢春节全家都会出动围在一起制作这可口的美食。“狗舌粑”通常是用竹叶进行包裹,这样蒸出的粑粑带有竹叶的香味,味道很是特别。一般早饭过后,勤劳的人们都会到山林中采摘新鲜的竹叶。



把竹叶准备好后,粑粑的馅也得集齐,花生、芝麻、黄糖等作料一点都不能少。将磨好的糯米粉和黄糖糅合好,就可以开包了。“狗舌粑”吃起来,不仅柔软爽口,而且特别香甜,别具风味。煎过或炸过之后更是香酥好吃。



稻作文化-粑粑


自古以来,南方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时间充足,极其适合水稻的生长,桂林大地上到处都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所以历来包括桂林地区在内的南方人民都以吃米食为主,勤劳智慧的桂林乡亲们将大米做成多种多样的小吃和点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林米粉和粑粑。其中粑粑的种类更是达数十种之多,这些粑粑丰富着平静恬淡的生活,作为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做粑粑所用的糯米不同于平时吃饭的粳米,它米粒修长,洁白晶莹,吃后特别耐消化,做出的点心更是软糯粘滑,米香味浓郁,有着令人回味的味道和筋道的口感。桂林的粑粑文化十分丰富,今天所说的这些还只是一部分。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街头小吃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老桂林人的心中,最难以忘怀的还是桂林最纯正的风味小吃!



(本文摘自网络,点击查看原文


没有评论:

Blogger 提供支持.